在中国,苏绣与湘绣、蜀绣、粤绣并称“四大名绣”。据统计显示,苏绣占中国绣品市场国内年消费与外贸出口总量83%以上,谓之“刺绣四大家族的老大”毫不过分。
苏州城建于2800年前,史书中出现最早的关于苏绣的记载,便是春秋吴时,吴王夫差为西施用苏绣设计“青莲包头”、“藕荷腰兜”的服饰。如这记载不讹,那么苏州刺绣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。
2500年中,苏绣从乡村僻野,走上大家闺阁,直至庙堂之高。
农耕时代的“村野绣”。古代苏州刺绣多为衣服所做,将纹身与蔽体之功能合二为一便是刺绣。苏州人早期的刺绣多是乡间农妇所为,刺绣除了为自家人有衣穿外,还可换作它物,补贴家用。吴地气候温润,桑蚕之事得天独厚。此时的苏绣技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。
关于“闺阁绣”的记载出现于唐宋时期。在江南,苏绣被称为“女红”,是每家女孩子都要学习的一门技术。普通人家的女儿学了用来补家糊口,富贵人家的女儿学习则为修身养性。白居易《秦中吟》有“红楼富家女,金搂刺罗襦”。自宋代起,“闺阁绣”逐渐走出衣饰之限,发展为一种鉴赏品。“闺阁绣”发展的高潮时期在明代,吴门画派功不可没。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等,这些人自小生于苏州,自然对苏绣天生就有感情,他们不但品评苏绣,而且参与创作、讨论,苏绣与书、诗、画结合,相得益彰。
宋代以后,在苏州、南京、杭州等地设有专为皇室制作日用品的织造府。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曹雪芹,其祖上便做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,而曹公也专费笔墨,言贾家有一稀世绣品——“璎珞”,乃是“姑苏女子,名唤慧娘”所做,以此来烘衬书香宦家的奢贵,足见苏绣珍品是一种家世、身份的象征。这些专为皇家贵戚所做之绣被称为“宫廷绣”,图案、花色有专门的级别规定,对做工要求颇高。
如果说“乡野绣”多是出于实用之目的,“闺阁绣”算得上一种文化,那么最终走上庙堂的苏绣则已经膨胀而成为一种文化、权力和身份的象征。
镇湖街道是苏州刺绣的传统产区之一,在古代,这里就是苏州绣娘集中的地方。如今这条古街上有苏绣工艺厂30多家,形成了设计、生产、销售一条龙的链条产业。全长1700米新“镇湖绣品街”也已经入驻刺绣生产经营户320多家,环秀山庄内的中国苏绣研究所则专门研究如何继承并发展苏绣工艺。